好的,我来帮你改写这篇文章,保持每段原意不变,并增加一些细节描写,整体字数变化不大。
---
头条创作挑战赛中提到的保密局天津站少将站长吴敬中,历史上确有其人。和后来反叛的余乐醒一样,吴敬中都毕业于莫斯科中山大学。这两人最终都背离了初衷,投靠了军统局少将副局长戴笠,成为军统保密局中的高级特务,彼此间身份复杂,关系微妙。
在军统临澧特训班里,实际掌控权握在沈醉的姐夫余乐醒手中。虽然戴笠名义上是特训班的主任,但他很少亲自过问,日常事务大多由副主任余乐醒操办。吴敬中(原名吴景中)则担任一大队二中队的政治指导员,同时兼任情报教官,肩负起培养新特工的重任。
后来,余乐醒被我方策反,终于幡然醒悟重新回归正道。他甚至派出策反特工试图拉拢他的内弟沈醉。正当策反行动刚要展开时,局势骤变——卢汉宣布起义,立即将沈醉、徐远举、周养浩、成希超、郭旭等一批保密局的将军级特务一网打尽,行动迅速而果断。
像余乐醒、沈醉这类重要特务都有我方人员专门负责策反,而与多名关键人物都是同学的吴敬中,更不可能没人对他动手脚。他的身份在历史上一直笼罩着神秘的面纱,甚至有人把常凯申那首诗中的一个字改为“独罩峨眉峰”,暗指他的特殊地位和隐秘性。
展开剩余84%撇开历史上的吴敬中不谈,咱们今天主要聊聊他在权谋上的高超手腕。虽然电视剧里有所虚构,但艺术总是来源于生活,并且往往高于生活。从吴敬中对手下的管理方法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现实的影子。
仔细观看电视剧《潜伏》,能感受到吴敬中站长的处境异常艰难。用他自己的话说,保密局天津站就是“前栅栏宿猫,后篱笆走狗”——前有敌人虎视眈眈,后有潜伏叛徒暗箭伤人。
在吴敬中的眼中,行动队中校队长马奎和情报处中校处长陆桥山分别是毛人凤和郑介民的眼线,这两位既可能窃取他的重要情报,也可能随时置他于死地,危险无处不在。
后来接任行动队队长的李涯,也绝非等闲之辈。他对晋升上校充满野心,渴望有朝一日能升任乙种站甚至丙种站站长。而被吴敬中推荐为中校副站长的余则成,更是让吴敬中头疼不已:这个被戴笠器重、誉为功臣的英雄,在吴敬中眼里就像带着“峨眉峰”标签的定时炸弹,需要他不断地善后和调节。
吴敬中麾下的四位中校特务,各个来头不小,背景复杂。如果换成东北督察室中将主任李维恭来管辖这么大范围,估计早就被手下学生许忠义和齐思远玩得团团转。要知道东北那么大地盘,能真正掌控两个甲种站和一个丙种站的,也就像文强那样的高手才行。
吴敬中的四个中校特务,恰好代表了现实中四种典型人物。马奎是毛人凤的忠实保镖,陆桥山则是郑介民的眼线,李涯和余则成是戴笠与吴敬中共同培养的学生。虽然李涯和余则成是同窗,却一直互相掣肘,难以合拍。
对这四个各有千秋的下属,吴敬中施展了四种截然不同的管理策略,这四种手法,都跟军统(保密局)高层内部的权力斗争紧密相关。
众所周知,郑介民和毛人凤是死对头。郑介民是军统最后一任局长,保密局的首任局长,但被毛人凤和沈醉联手算计,最终不得不转任国防部次长,丧失了对最大特务组织的掌控权。
郑介民和吴敬中是老同学,二人曾一同在莫斯科中山大学求学,后又一同工作于中苏情报所,郑介民是副所长,吴敬中担任科长。
马奎忠心耿耿地为毛人凤效力,吴敬中处理他时毫不手软,还巧妙地打电话给毛人凤,逼迫他“大义灭亲”,允许吴敬中将马奎除掉。
吴敬中暗中示意陆桥山下手铲除马奎,彻底拔除了毛人凤在天津站的一个钉子。因为马奎暗地里监视吴敬中,显然是上面有人指使。
让毛人凤无言以对地接受这一切,吴敬中的手段高明非凡。别说李维恭,连沈醉也未必能玩出这种层次的权谋。
对马奎的冷酷无情,和对陆桥山的“给面子”,这中间的区别显而易见。这份“面子”并不是给陆桥山个人,而是给他的后台郑介民。
吴敬中曾对余则成狠话连连,扬言要将陆桥山当场处决,并表示郑介民也不敢刁难他。这话底气十足,因为他与老郑是旧识,砍一个中校,郑介民没理由翻脸。
然而打狗还需看主人。若真杀了陆桥山,郑介民必然脸上无光。最终,在余则成“劝解”下,吴敬中只能将陆桥山“送还”给郑介民,达成一种三方皆赢的局面,也让郑介民暗自高兴老同学讲情分。
陆桥山回到天津后,身份是国防部二厅的上校巡视员,这职衔毫无疑问是郑介民亲自授予的。
携带郑介民的势力回归天津,陆桥山的真正目标是找吴敬中的麻烦,尤其是要铲除李涯。
吴敬中不想让陆桥山给自己制造事端,也不愿冒犯老同学郑介民,因此只能设计让李涯背黑锅,目的在于将陆桥山赶出天津,而非直接取其性命。
他对马奎痛下杀手,却对陆桥山手下留情,这就是所谓“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他关注的,是老同学郑介民,而非自负狂妄的陆桥山。陆桥山自以为能轻易击垮对手,殊不知吴敬中这位根基深厚的老将根本不是他能撼动的。
翠平击毙陆桥山后,郑介民并未追究吴敬中的责任,因为他相信老同学不会背后捅刀,那一枪必是军中贪腐分子所为。
吴敬中借助李涯栽赃陆桥山,早已安排好让李涯承担全部责任。当李涯的部属被捕后,他有意把审讯工作交给余则成,这种“以下打下”的策略让自己坐收渔利。
余则成虽然施以严刑,却拿不到想要的口供,最终只能自己编造一套假证据,亲手在受刑者鲜血淋漓的手上按下指印,制造出“铁证如山”,令李涯无处申冤。
吴敬中对李涯的掌控深远,因为李涯虽是戴笠派到延安的探子,但一旦被暴露且戴笠遇难,李涯便成了孤掌难鸣。
李涯自称在南京有“朋友”,其实不过是吹牛,毕竟他的上校军衔被余则成轻易瓦解,说明根本没有靠山。
没有后台,同事关系也冷淡,李涯只能任劳任怨成了吴敬中的“老黄牛”和出气筒。无论多么艰苦的活儿,他都得承担,吴敬中对他的批评也是花样百出,令许多人至今记忆犹新。
李涯虽然被视为天津站的“
发布于:天津市天创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